新鱼是新到一周的鱼,旧缸是旧到零九年的子弹缸。
由于不曾去了解相关的水族知识,所谓的“喜欢养鱼”仅仅是从水族馆把鱼捞回家养在鱼缸里。鱼的维生设备仅有底砂,换水周期以月为基本单位,换水顺便洗砂洗缸。幸运的话鱼最多可以活到一年左右。摸索出的经验就是:换水尽量保证水温一致,以及不要在春节前后换水。
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鱼缸就好比一条大鱼,周期性的吃掉我捞进来的各种鱼。在送走最后一条珍珠马甲,鱼缸被弃在了阳台。之后起过各种想法,把鱼缸送人、把鱼缸当废品丢弃等等。由于不舍(毕竟这个鱼缸是我的第一个某品牌的品缸)再加上期间因为偶然的机会浏览龙巅的帖子,最终入了七头鹦鹉。
由于学习是个需要不断积累的过程,当时还没有看到鱼缸与所需过滤配比(借口),仅仅考虑空间与承重入了个小上滤。然后就陆续折腾了各种东西:
缸盖(拆掉原缸灯,入了潜水灯LED,虽然并没有潜水以及对缸盖开孔)
滤材(由摆放整齐转为散乱分布、敲碎细菌屋、垫高滤材、雨淋管改雨淋板、自制水车)
垫高的隔板采用亚克力板+手锯裁板+预先划线布孔位+人工转孔,其实就是懒。直接买买买,也可不用这样费时费力。看见有帖子提到雨淋板好用,于是也做了一个,方法同上面提到的隔板一样。雨淋板的效果确实比雨淋管好,它使得水流更均匀的淋在滤棉上,因为鱼便残渣均匀的分布在滤棉表层上,不容易因为长期大量堆积进入滤棉深处,洗棉的时候也会轻松。
下水口(长短和角度抉择、增加阀门调节流量)
下水孔不论在水面上还是扬长到水面下,都会带入大量空气(也许就我的下水口比较坑,哈哈)。下水口在水面上,光砸下来的声音就分分钟让你受不了;下水口在水下会从上滤的下水槽吸入空气冲到水面下这种声音相对不吵,当然如果想要降噪那就还不够。想要安静只要配一个调节阀调节下水槽的水位漫过下水口一定高度并达到水位平衡即可、或者也可以尝试消声片以及毛刷(这几样听说不错但还没有试过)。虽然上滤把气泡带入水中相当增氧,但是感觉气泡如果太多,时间久了会间接使水变得浑浊(看上去),我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整个鱼缸里都是十分细的水泡在缸内随水流翻滚,不开灯水还算清,一开灯水看上去就很浑浊。不过也许水质不好(各种过滤因素例如物理过滤)粘稠也有很大的因素,这里只是说明现象和自己的想法,希望有办法可以解决这种现象。(干湿分离里5层薄松棉5层相对厚一点的细棉、两层魔毯、干湿分离下方再一张魔毯)
造浪泵(各种调整和等待,最终由主要冲便,改为辅助)
造浪泵可以帮助造流冲便,但是需要根据出水口、吸水口和鱼合理摆放。这个深有体会,一开始不得要领不管怎么摆鱼便就是不到碗里来,整缸飞甚至被打成粉。。。摆造浪泵需要时间让水流稳定后,确定不合适再更换位置,也许几条鱼的随机游动短时间就可以把便扫到吸水口边上从而被吸走。而急于见效却会让你错过这样合适的位置。
潜水泵(下方空隙积便垫块滤棉解决、吸水口由散吸改为向下吸)
买的潜水泵是卧式底部由于减震会垫上四个橡胶,而橡胶的高度使泵下方有空隙在造流不好或者新鱼胆小躲泵边上的时候就容易积便。剪一块滤棉垫着就可以解决。卧式水泵进水口朝缸壁并非朝缸底而且进水口离缸底大概3公分,当水泵1档2300流量(当然需要扣掉一些损耗和虚标)运行,一些较重的鱼便不易被吸进而是在泵口下方打旋,理论上170升的水2300的流量应该有剩余才是。于是用个塑料盖刚好罩住泵的滤水罩并将塑料盖开口,开口朝下并用扎带固定。在实际运行中1档情况下轻松吸走鱼便,扩大了缸底吸便范围,配合下水口基本不用造浪泵,靠鱼的游动鱼缸底部可以经常保持清洁。
线材(对各种设备线材理线、捆扎)
期间鹦鹉打架尾鳍和部分鱼鳞变黑,隔离3天同时保持好(不)水(折)质(腾),逐步好转,重新长好。
出于许多因素上滤目前体积就这么小(生化有效体积2%),考虑会再增加滤桶以及反气举。物理过滤上可能考虑增加陶瓷砂。现在2天洗棉一次;一周换水25%。希望能将这七只鹦鹉一直养下去。在龙巅学习到许多养鱼的知识和技巧,读过许多像森林、**等的好文,不足的地方还望大家多指点。以后不定期更新!